Promiser Plus

企鹅群:903052362|铁锅炖龙舟|It‘s our duty

优秀工具人主动教科书——评《相知者也》

鲁迅曾经说过,和一个作者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按耐住把玩她本人的欲望,评论她的文字。好吧,实在献丑,还请您笑纳。 @coconuty 

 

如果圈文也有类型片之分,是《相知者也》开启了我对“实践文”类型片的兴趣。大概在七八年前,我对圈子的兴趣渠道就只有“好看的小说”这一条,误以为文学化的创作和将“挨打”放进文里是泾渭分明的两条路,幸而后来因为对作者的喜爱,没有错过《相知者也》。正是那时候起,我自己奇怪的屏障和壁垒被打破了,开始发现,有趣的文、有趣的关系不分类型。

 

五年前读《相知者也》,被那种「灵肉相交」的关系打动,惊叹于里面出现的命题如此靠近自己的关切(事实上在我还是个白嫖读者的时候,读鹭女士的每篇文都有这种感觉),于是忍不住从作品上升本人(不要学我这个bad case),想要挖掘这位作者更多的有趣之处。现在重读,基本是看儿子(侄子)的视角,姨母笑(这一点此前写评的阿离也提到)的同时被他们的可爱和赤诚打动,会真心希望他们好。

 

扯远了,是想说,如果抽离地看,《相知者也》是一个(至少在当年)不落俗套的故事。不到四万字,从少年的相知写到相许(虽然这个说法hin俗气),每一句话都值得细读细品。

 

处在应试生活盘踞日常的高中阶段,陆垚作为文科班不可动摇的第一,无疑是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

 

但是,他会和徐冉有这样的对话。

 

“你判断能力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问题徐冉根本不用再想:“理解和表达的水平。”

陆垚轻笑起来:“真好。能知道真好。”

“你呢?”

“我不知道啊!我没有这个标准,所以…就接受外界给的咯。”

 

这场《关于能力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陆垚和徐冉的表现显然不同。抛去试图理解「天才的背面」,不管陆垚的身份是什么,他的犹疑挣扎,在自洽与不自洽之间的摇摆,渴望被接住、但是有多渴望就有多警惕的心理,相信很多被动——或者说很多人都有共鸣。

 

徐冉表面上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少年(开篇即有描写),内里的共情能力和感知能力则非常强。他的笃定、自洽,对于宏大命题的确切感受和理解,让人觉得虽然美好向往,却也并非真空。

 

当陆垚带着少年心性讲出后面那段灵魂自由与否的心声后,他们的对话如下:

 

“我看着他们,为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无比热情,无比快乐,我就觉得难过。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吗?我为什么那么焦虑呢?”

“那就好了。这是你的选择。是你自己选择了痛苦。你每次焦虑到失控的时候,起码可以觉得,这是你亲手掌握的,你的状态。这样想,会不会好受些?”

 

与其说陆垚真的是在不确定中寻求答案,他更像是有了答案之后在释放寻找同类的信号。这里同类的标准不是测试出完全一样的人格,在本文甚至无关徐冉是什么样的人,他能理解就好了(这已经非常难得)。陆垚对自己的价值排序是很明确的,幸运地被徐冉接住了。

 

鹭老师在对话框里说过:“共情是习得的而非天生的;理解和你不同的人,本来就是很难的事。”移植到这里莫名贴切。理性可以说服感情接受许多事,又会在与自己、与他人不停的复述、言说中确证自身的合理。不管陆垚真正所求是什么,不管徐冉的肯定在这里是安慰剂还是强心剂,被理解、从而更好地与自己相处,都是他要面对的课题。

 

对话进行到这里,还可以算是朋友间纯纯的交心。然而优秀圈文写手,怎么会让我们看到这就停了呢?更摄人魂魄的是后面这段:

 

“好,现在你是不是该算一算账?”

“不要为了这种事情打我啊…”

不要用我迷恋的东西来惩罚我,这样毫无用处,我以为你知道的。

“谁管你了?我说,我很想揍你,你有什么异议吗?”

 

优秀的徐冉同学私滑地完成了刚刚建立起的「朋友人格」和「主动人格」之间的切换。想来陆同学听到,心肝脾肺肾也被撩成红绿黄白黑了。他有耽于痛苦的幻想,却不想被人干涉精神领域的自由,徐冉这时候的蛮横霸道也显得颇近人情。正如优秀的服务型主动自己说过的:

 

“如果有缘,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幻想。”

 

所以他们两个之间的化学反应是注定的——不是为彼此调整和改变了多少,而是在成为「完整的人」的路上,遇到了彼此同行。坦白说这样的关系是很赤诚的,既有成年人的体面——指不会因为不必要的推拉将对方撕扯得很难看,即使他们有过「分分合合」,即使陆垚看起来「不够外向」;也不乏少年人的美好——「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原来你也在这里」。

 

如果沉浸地看,《相知者也》是一个很真诚的故事,用极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极深刻的感情。

 

从具有实践关系的同学,到成为朋友,再到(文中叙述视角的)单恋,最后完成双箭头的圆满,《相知者也》让人觉得,人与人之间,最迷人的就是关系。更何况,对人物关系精准的描述和展现,永远是我的兴趣点。博观而约取,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平易近人的文字最能牵动人心:

 

徐冉在这所全国闻名的高校登记报道。他的分数其实可以选择好几个顶尖院校,但最终还是来了北京。他不想和陆垚去同一个城市,这样他起码有好几年的时间去忘记。他记得那天晚上,寒风冽冽,陆垚站在城门楼上对他说:

“北京有什么好?一口黄沙,一口柳絮,我才不会去。”

徐冉没有想到的是,即使再想避开,七曲八折,他最终还是和陆垚相遇了。就像命中注定的一样。

 

我没办法分析,但永远记得被这段文字牵动的感觉。


如我们所知,作者是职业选手,她的阅读量和知识摄入量都足够,《相知者也》的语言功底扎实,呈现出来的文字却极其平实,文笔干练干脆,丝毫没有因为最强大脑而降低可读性。


事实上,五年后的我再读它,心境和生命体验都已经发生改变,更多的是会心一笑的了然。但正如经典文本跨越时空的存在价值,《相知者也》也是个“常读常新”的存在。哪怕只当成爽文看,每场实践也都有撩人的场景,起承转合的控制力令人惊叹。

 

五场实践(就当我数得是对的),每场都有新玩法。气人被动的必备素养:迟到两个学霸的特殊情趣:做题play主动输球之后被动找上门来给主动谢裕爸爸妈妈在家的高中生玩很大送过来的绳子怎么舍得不物尽其用

 

过程中,实践场景和生活场景一步一步地打通,可以说是徐冉在推进,陆垚在接受。其实全文一直也是跟着徐冉的视角,看陆垚的辗转开合。

 

有趣的是,虽然徐冉很会玩,我(经过与龙老师交流后)却觉得从头到尾两个人的实践都处在商讨中,陆垚从未真正有过被动(adj.)失控的状态。这种「理想化的」实践可能是作者的志趣,圈文的张力却已经尽数展现了——原来「平等」的模式嵌入圈文是真的能够着陆的。这让我在去往宇宙第一爹主的路上多有迟疑,因为毕竟回头看看徐冉,他就在那里,当他的教科书。

 

第七章评论区激烈高亮的「陆垚:那也是我自找的」是一场实践中的经典悖论。


被动选择了交付自己身体的处置权利,主动权利的边界在哪里呢?(这简直值得作为亚文化研究的分支单独去做一个课题)。简单来说,我们有「安全词」这种允许被动出戏、保护自身安全的设置,「随时叫停」成为被动的镇定剂,也确保了主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因为会错被动的意思觉得游戏索然。被动可以做无数种心理建设劝说自己「出于自由意志,我可以选择枷锁、破败、残缺——这种种不自由」,然而无法否认真正沉浸在游戏中的时候,很难拥有“自我”——这不也正是游戏中最惹人迷恋的部分?

 

移情到现实网格中的我们,对自己的过分紧绷和控制早已成为某种年轻人的常态,对短暂失控的追逐和迷恋虽然没有像“躺平”一样刻进我们的“文化基因”,却成为这个亚文化群体心照不宣的共识。我未见得是其中一员,但很乐于了解、共情甚至是参与他们的生活田野。

 

不得不感慨,作者真的能力强、输出快,对待自己(为爱发电的)文字延续了一直以来的真诚和用心。这篇文有记忆点的情节真的不要太多,总恨自己不能穷举,就格外希望大家主动去感受。

 

其实我是一个不会写评的人,所以一向佩服、珍惜会评论、认真评论的读者们。白嫖鹭女士多年,一直心怀愧疚,她挂了的时候我承认我有窃喜,可是没想到现在她活了,那我也没道理不活。再次感谢她曾留下过这么美好的故事,更感激她让我们与这个故事重逢。

 

「如果有缘,可以多复活几次吗?」


评论 ( 21 )
热度 ( 128 )
  1. 共8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Promiser Plus | Powered by LOFTER